世界未老之明证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reation 13, no. 3: 28–31.

进化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已经很老很老了,按年头算有上百亿岁;但本文列举了12个与上述进化论观点相冲突的自然现象。下面的黑体数字(一般以百万年计)不是实际的年代,而是每个进程所需年数的最大可能值。斜体数字是根据进化论的要求每项进程所需的理论年数,即年数必需值。我想说明的是,年数的最大可能值总是远远小于进化年数必需值,而圣经纪年(6,000 至 10,000 年) 则安处于年数最大可能值以内。 所以,以下所列举的各项证据都支持圣经时间标尺(以下简称时间尺度),而不利于进化论时间尺度。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足以证明世界未老的证据,但为了简明易懂起见,我只选取了以下这些。下文列举的某些项目也有可能与“宇宙已老”的认识论取得一致,但前提是必须先做出一系列不可能且未经证明的假设;而其它项目则只能用“宇宙未老”才能得到解释。这一套例证从遥远的天文现象开始,进而回到我们的地球,最后以日常生活的事实结束。

  1. 星系旋转的速度过快

    我们自己所处的星系——银河系中,恒星以不同的速度围绕着星系的中心旋转,越靠近中心的速度越快,越靠外的越慢。我们观察到的速度之快,如果银河系的年龄超过100万年,那么银河系的形状就应该是一个由恒星组成的普通碟型,而不是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双臂螺旋型。 可是,根据假设,我们的银河系本来至少应该有超过100亿年的历史。这就是困绕了进化论学者们五十年之久的“缠卷疑难”(the winding-up dilemma) 他们发明出各种理论试图来解释缠卷疑难,每个理论都在短暂流行以后就销声匿迹。同样的缠卷疑难现象也适用于其它星系 最近,一个比较受欢迎的理论试图解决这个两难问题,这个复杂的理论叫“密度波”(density waves)。 这个理论本身就有概念上的问题,它必须经过主观而小心的调谐才能解释缠卷疑难,并且最近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在“旋涡”星系

  2. 彗星解体速度过快

    根据进化论,彗星的年龄和太阳系的年龄差不多是一样的,大约50亿岁。但是,由于彗星的组成物质大部分是冰,每当彗星靠近太阳的时候,都会失去很多物质而变得越来越小,所以它的年龄不可能超过十万年。许多彗星的典型年龄都只有一万年。 进化论者用一套假设来解释这个矛盾。他们假设:彗星都来自一个人类还未观察到的位于冥王星轨道以外的球形“奥 特 星 云” 区 (Oort cloud); >极其少有的某些恒星运动到接近太阳系的时,二者之间产生的无法探测的重力扰动把奥特星云的彗星推入太阳系; 彗星与行星间产生的无法探测的重力扰动使这些彗星在接近太阳时的速度减慢,从而成为太阳系内被我们观测到的成百上千的彗星。 迄今为止,无论是通过实际观测还是数学计算,都还无法证实这一系列假设。 >最近有一个词很热,叫“柯依伯彗星带(Kuiper Belt), 这是一个假定的位于太阳系同一平面上冥王星轨道以外的碟状彗星源。就算这个区域的确存在许多冰状物质,也不能解决进化论的问题,因为根据进化论,如果没有奥特星云补充彗星物质,柯依伯彗星带的冰状物质很快就会告罄。

  3. 海床上缺乏足够的淤泥

    每年,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把250亿吨泥土和石头从陆地上一路搬运倾倒进海洋。这些物质在海洋中堆积起来,形成松软的沉积物(也就是淤泥),覆盖在坚硬的熔岩形成的海床玄武岩之上。整个海洋(包括大陆架)的淤泥平均厚度不到400米。 目前已知的海床淤泥消除的主要途径是借助地壳板块的俯冲作用。就是说,海床会缓慢地(每年几厘米)滑向大陆板块下面,携带其上的淤泥一同被压在大陆板块下面。根据世俗科学文献记载,这个进程目前每年只能移除10亿吨淤泥。众所周知,其他240亿吨淤泥将淤积在海洋中,越堆越厚。按照这个速率,只需要不到1千2百万年的风华和侵蚀作用,就能沉积出目前这么多淤泥。 但是根据进化论看,侵蚀和板块俯冲自从有海洋以后就没有终止过,据称已经进行了三十亿年。如果确实如此,按着上面那个速率推算,现在海洋早被深达几十公里的淤泥塞满了。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创造论)是创世纪中的大洪水把各个大陆上的泥土和岩石冲刷堆积到海洋里,这个沉淀过程不过发生在短短五千年以前。

  4. 海洋中的钠含量不够多

    每年河流和其他盐源把陆地上4.5亿吨钠溶解并倾倒进海洋中。每年,这其中只有27%的钠能循环回到陆地上来。我们都知道,剩余的钠只能在海里越积越多。按照目前的输入输出速率,如果海洋中原本没有钠,那么堆积到现在的含量只需要不到4千2百万年。这也大大小于进化论所称的30亿年。对这一矛盾常见的解释是:以前的钠输入速度较慢而输出速度较快。不过,就算我们按照进化论允许的最慢的输入速度和最快的输出速度来计算,上述的钠沉积时间也不会超过6千2百万年。 对海水中其它元素含量的测算也表明,海洋的年龄比进化论所假设的要小得多。

  5. 地球的磁场消失得过快

    地球磁场储存的总能量在过去1000年内减少了2.7个系数。进化论无论如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地球在过去几十亿年内保持了磁场,而目前的磁力却在快速下降。他们的解释复杂而缺乏说服力。 创造论的解释则简单明了。它直截了当,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上,解释了磁场的许多特性:它的受造、在创世纪记载的大洪水时期发生的快速逆转、其表面强度在基督降世之前的降低与增加、以及之后的持续下降。这个理论与磁力考古学数据、历史数据和当代数据均相吻合。这一系列变化导致的主要结果就是磁场的总能量(而不是表面强度)一直在以不低于当前的速度在递减。按照这个速率,磁场的年龄不可能超过1万年。

  6. 许多地层弯曲过度

    许多山区,上千英尺厚的地层被折叠成U形。传统的地质学时间尺度认为这些地层被深埋并固化达几百万年之后才被弯曲、折叠。但是这些地层在折叠时并没有伴随发生断裂,弯曲的半径也很小,这说明它们在被折叠时,整个地层一定是湿润的,并没有固化。这暗示着折叠发生的时间应该在沉积以后的几千年内。

  7. 岩层间砂岩缩短了地质年代

    在科罗拉多火山喷泉西面的尤堤帕斯断层(Ute Pass fault) 中有寒武纪时期的瑟瓦屺沙岩,据称这种砂岩形成于5亿年以前。有力的地质学证据说明,7千万年前当洛基山脉隆起将这些砂岩挤压到地表时,这些砂岩还没有固化。按此假设,沙岩在地下埋藏达四亿三千万年;砂岩如此之久没有固化是极不可能的。反过来说,很可能这两个地质事件之间的间隔只在数百年以内,这就大大缩短了地质学时间尺度。

  8. 化石的放射性将地质学‘年龄’缩短为数年。

    射电晕是岩石晶体中放射性矿物质在晶体受压时发出的细微彩色光圈。它们是放射性衰变的化石证据。受压的钋-210 射电晕显示出,科罗拉多高原的侏罗纪、三叠纪和始新世岩层是在数月内沉积的,而不是传统时间尺度所要求的数亿年。‘孤立’的钋-218的射电晕显示它没有母元素,这暗示着它要么是被即刻创造的,要么是其放射性衰变速率发生了剧烈变化。

  9. 氦出现在不该有的地方

    所有自然形成的放射性元素族在衰变过程中都会产生氦。按进化论者的说法,这种衰变已进行了数十亿年;若果如此,必然有很多氦气进入了地球大气层。氦气逃出大气层进入太空的速率是可以计算的且很小。将这个损失考虑在内,今天大气层中氦气的含量也只有五十亿年应积累含量的0.05%。这意味着大气层的年龄比进化论所声称的要小得多。地球物理研究学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深层高温岩石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氦气还没来得及逃逸。这些岩石的假定年龄都超过十亿年,然而,氦气大量滞留其间的事实表明岩石的年龄只能数以千计。

  10. 石器时代人类遗骨不够

    进化论人类学家说,石器时代持续了至少十万年,其间尼安德特人和克鲁马努人的全部人口没有很大变化,保持在大约一百万到一千万之间。在整个石器时代,人们都用手工制品为死人陪葬。根据这个说法,他们至少埋葬了40 亿人。如果进化论的时间尺度是正确的,掩埋的骨骼可以存留的时间远超过十万年,那么那40 亿人类遗骨(当然还有陪葬的古器具)应该还在。然而至今发现的这种骨骸只有几千具。这意味着石器时代比进化论学者所认为的要短得多,在许多地区只持续了几百年。

  11. 农业时期距离现在太近

    进化论给我们描绘的情景通常是说,在持续10万年之久的整个石器时代中,人类都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而仅在距今不到1万年前,人类才发现如何耕种,从而进入农业时代。但是考古学证据显示,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智力上和今天的人类相同。上面第10项里说到的40亿人中没有一个人发现种子可以长成植物,这实在是太不可能了。如果人类真的曾有一段时期没有农业,那也只是在大洪水之后的几百年;这种可能性更大。

  12. 有记录的历史太短

    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停留在石器时代有10万年以上,仅仅到 4000 到 5000 年前才开始留下书面记录。史前人类建造了巨石群,绘制出精美的洞穴壁画,并能记录月相,为什么却要等上

Help Translate

请帮助我们提供更多中文材料。

Help Translate

Visit our English website.